我校教师作品成功参展“共生·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9月29日上午10时,由中央美院、广州美院、清华美院、天津美院等全国著名艺术学府的艺术家们领衔带来《共生·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展出近100件作品,以艺术礼赞生活!

我校学科委员会副主任李燕蓉,专业教学部副主任韩毅,专业教师牛淼,共三位教师的作品参加了本次展览。

展览至11月30日。

策展人语

共生(mutualism)原为生物学概念,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共生一词在英文或是希腊文,字面意义就是“共同”和“生活”。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首先提出了共生的概念。一百多年来,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对“共生”现象和理论研究已逐渐由生物学领域渗入和延伸到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的许多领域,并已初见成效。

在当代,透过生物共生现象,人们认识到共生是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命运关系。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共生关系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也有所不同,自然界往往是原始的、初级的、自然的和被动的;而人类社会则往往是创始的、高级的、能动的和主动的。

当代社会发展语境下,艺术介入社会空间成为必然。“共生——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邀请35位优秀艺术家,共同探讨和展示当代艺术的公共性,让艺术作品以适合的方式,更多的途径参与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讲述艺术作品背后的魅力故事,让更多的公众可以近距离地参与讨论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我们的关系。让艺术作品走出博物馆,进入到我们的社会空间,城市街区、乡野田间以及未来更多可能的空间,这是未来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和呈现状态。展览本身也旨在延展社会与艺术、艺术家与公众的多层面关系,通过这样的展示方式思考当代艺术的存续生态和多元创造的可能性,探索实践展览边界和展示空间未来更多的可行性。

当代艺术的创作越来越多地介入到我们生活的“日常”,艺术家们通过敏感的观察、多维的视角来蜕变进入他们视野的普通物象,并从艺术本体语言和自我感知转换出发,探讨物象之间的共生和衍变。大多情况下作品本身在空间中是孤立的、片段的,通过展览的再构成,再阐释,作品与空间之间彼此交融,作品与作品之间形成对话,作品与公众之间建构出新的观看之道。我们希望通过直观而有趣味的展览形式让艺术在公共空间中传播,让艺术美在社会公众间传递,让更多的人分享高品质艺术带来的愉悦体验。

共生:美美与共、向艺而生。在当下倡导“加强社会美育”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这两个时代命题的要求下,作为艺术生态的建设者和参与者,我们有责任用具有高品质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服务人民,用新时代的中国艺术创造和中华美学精神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水平和美学品味,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能力。用艺术为我们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声、发力。

唐 斌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展览现场

 

参展作品

李燕蓉  《惊鸿》  高68cm   2013年   玻璃钢着色

李燕蓉  《栀子花》  高68cm   2013年   玻璃钢着色


李燕蓉  《翔》  48cmx100cmx83cm   2011年   青铜


韩毅  《我们》  组高700cm   2012年   玻璃钢着色


牛淼  《鲨鱼》 100cmx70cmx80cm    2015年   镜面不锈钢

 

展览时间:
9月29日-11月30日

展览地点:
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中666号罗浮宫家居艺术中心

图/文/罗浮宫家居
编/马静